发布时间:2025-07-04 17:31:53 阅读: 42次
來源:華夏能源網
在山東史無前例地出現負電價後,經濟大省、用電大省浙江也出現了負電價,且這一價格一下子就頂到了-0.2元。這對正在迅猛增長的新能源來說,意味著什麽?
1月19日,浙江電力現貨市場出現-0.2元/千瓦時的最低價。次日,市場最低價再次觸及-0.2元。連續兩日驚魂未定之後,1月21日,浙江電力現貨日前市場的最低價回到了0元/千瓦時。
在地球的另一邊,歐洲新能源戰車——德國,步入2025年後再次經曆了史無前例的負電價:1月2日,德國電力批發市場日內價格出現了連續4個小時的負電價。這主要是因為當時德國風電大發,風力發電能力超過40吉瓦,高於當地24.7吉瓦的平均電力需求。
中外實踐表明,風光發電不像煤電那樣可以自由調節、完全可控,如果某一時間段內新能源發電量大大超過了用電需求,負電價以及棄風棄光幾乎是躲不掉的。
這對新能源裝機剛剛攀上14.1億千瓦曆史高峰的中國來說,不是個好消息。淩厲的電價態勢讓市場大吃一驚,新能源發電企業更加憂慮未來的發電收益。
負電價背後,到底有著怎樣的故事?負電價的內在機理到底為何?到2030年前的未來數年間,中國新增新能源裝機每年都要在2億千瓦以上,未來新能源電價趨勢如何?
浙江特色的負電價
浙江突如其來的負電價,雖讓外界頗感意外,但是也並非完全無跡可尋。
早在2024年5、6月間,浙江電力現貨市場模擬運行的時候,就出現了-0.2元/度的負電價,隻是當時無需實際結算。
2024年12月27日,浙江省發改委、浙江省能源局、國家能源局浙江監管辦公室聯合印發《浙江電力現貨市場運行方案》。其中,對電力現貨市場申報價格、市場出清價格所規定的下限,就是-0.2元/千瓦時。
至2024年底,源裝機達到5682萬千瓦,新能源裝機滲透率已經突破了40%,其中光伏裝機4727萬千瓦,風電裝機649萬千瓦。突飛猛進的新能源裝機,是浙江出現負電價的現實基礎。浙江此次-0.2元/千瓦時的頂格負電價,就是出現在光伏大發的中午13時附近。
浙江負電價在此時此刻成為現實,且一亮相就是頂格的-0.2元/千瓦時(比山東0.08元/千瓦時的負電價誇張了很多),追根溯源,也有著浙江省的獨特省情。
這背後最主要的推動因素,是作為民營經濟大省的浙江,近年來一直在心心念念為民營企業降電價。
由於曆史形成的原因,浙江省工商業電價在全國幾乎都是最高的。浙江紹興一家民營企業,它們主要為家電企業供應泡沫包裝品,該企業反饋的平均用電電價在0.85元/千瓦時左右。從上網電價也能反應出浙江電價之高——與山東0.39元的燃煤上網電價相比,浙江的燃煤上網電價為0.42元。
在浙江的經濟總量中,民營經濟占比逾七成,浙江的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超過1000萬戶,且多是中小企業。相比國企,民企尤其是中小民企對電力保供和電價異常敏感,往往幾分錢的電價上漲,企業幾十萬上百萬的收入就沒了,很多時候就是盈與虧、生與死的邊界。
2022年,為了千方百計減輕省內工商企業所麵臨的電價上漲壓力,浙江方麵不惜得罪一眾發電巨頭和售電公司,一度還將自身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2023年,同樣是為了給工商企業降電價,浙江不惜得罪核電、煤電巨頭,讓市場化核電退出、建立省內煤電聯動機製,頂著巨大壓力動刀電力市場交易機製。
2024年10月,浙江省能源局召開“浙江省電價穩價座談會”,會議預計2024年全年浙江將削減工商業用電成本超過40億元,在此基礎上,浙江希望2025年電價繼續保持下降趨勢。
為此,2025年浙江電力市場出現了不少新變化,包括10%的統調新能源將“報量報價”參與現貨市場;“貴價”電源燃氣機組將退出市場交易;允許-0.2元/千瓦時的市場出清負電價;在發電側引入二級限價,在零售側設置封頂價等。
應該說,新能源裝機的快速增長,加之浙江持之以恒嚐試為工商企業降電價,兩股力量合流,共同促成了浙江-0.2元/千瓦時的負電價。
山東負電價更厲害
若論負電價肆虐時間之久、負電價連續時長以及負電價的絕對規模,浙江恐怕還比不了光伏大省山東。
作為新能源與煤電“雙料”大省,山東近幾年來光伏負電價頻繁出現。山東電力現貨市場在2022年有176天全天最低電價小於0元/千瓦時,其中共有135天出現-0.08元/千瓦時的最低負電價。
隨著新能源裝機的日益飽和,山東負電價大有愈演愈烈之勢。2023年4月29日-5月3日,山東用電負荷下降、日間時段新能源大發,嚴重的供大於求使得電力現貨實時交易累計出現46次負電價。
其中,從5月1日20時至5月2日17時,連續實時現貨出清負電價時段長達22個小時。最低價格出現在5月2日17時,為-0.085元/千瓦時,相當於發電商要以一度電8.5分錢的價格“付費發電”。
步入2024年,局勢又有所惡化。在2025中國風能新春茶話會上,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岩表示,2024年,山東省風電、光伏全年電量占比13%左右,全年負電價小時數973小時。山東負電價小時數,竟然是綠電占比已經接近50%的德國的2倍。
與心心念念為工商企業降電價的浙江不同,山東省的政策思路,是積極發展新能源、千方百計保護新能源。也就是說,山東史無前例的負電價,完全是因為新能源太多了,遠超係統消納能力。
截至2024年底,山東風光裝機已經突破1億千瓦,光是集中在中午幾個小時出力的光伏,裝機就達到了7300萬千瓦,這當中,僅分布式光伏就達到了4300萬千瓦。
鑒於越來越嚴峻的新能源消納形勢,2024年底,山東推出了新能源入市新政,2025年到2026年新增分布式光伏可自主選擇全電量或15%發電量參與電力市場;同期,風電則是自主選擇全電量或30%發電量參與電力市場。到2030年,新能源全部電量都要入市交易。
1月27日,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發布《關於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發改價格〔2025〕136號),提出“新能源項目上網電量原則上全部進入電力市場,上網電價通過市場交易形成。”
這意味著,山東超1億千瓦的風光新能源裝機,入市的腳步注定是要加快了。隨著新能源大半或者全部入市,山東的負電價,又怎麽能夠不愈演愈烈呢?
新能源負電價,浙江、山東兩相對比,在成因上雖略有不同,但根本原因是一樣的。山東、浙江出現負電價的昨天、今天,就是更多省市的明天,新能源負電價可能會成為普遍性現象。
負電價將常態化
無論是歐洲,還是山東、浙江,負電價都出現在新能源大發時段,這是因為新能源無法像煤電那樣伸縮自如去控製出力。並且,隨著新能源裝機的持續快速增長,新能源負電價局勢還將愈加惡化。
“雙碳”目標剛剛提出的2020年底,中裝機僅為5.3億千瓦,而截至2024年底,中國的風光新能源裝機已經達到了14.1億千瓦,短短4年間新能源裝機淨增8.8億千瓦。新能源在全部電力裝機中的占比達到了42%,很多新能源大省的比例突破50%,部分區域新能源瞬時滲透率甚至超過60%。
未來數年間,中國的新能源裝機仍將以每年2億千瓦以上的增幅持續增長,到2030年,中國的新能源裝機將達到30億千瓦左右。
新能源裝機規模越來越龐大,電網是消納不了這麽多新能源的。目前各省都在競相下調新能源障性收購小時數,江蘇風光新能源保障收購小時數下調至400、800小時;四川風電保障收購小時數下調至400小時,光伏是300小時;陝西風電、光伏保障利用小時數分別下調至417小時、293小時。
保障性收購持續下調,新能源全麵入市步入倒計時,這麽多新能源一股腦湧入市場,新能源電價又怎麽會不下行呢?未來負電價省份越來越多,也不足為奇。目前,除了已出現負電價的山東、浙江,甘肅、山西、廣東,現貨市場地板價也已經到了0元。
如果說新能源入市電價下行是確定的話,那麽,終端電價有沒有希望上調呢?如果終端電價能夠靈活上調,那新能源低電價、負電價也就不成其為嚴重問題了。很不走巧的是,中國的新能源轉型,還撞上了中國經濟持續下行周期。經濟下行之際,終端電價上漲,恐怕是難以承受的。
談及電價,這裏麵還有一個新能源轉型成本的問題。
由於新能源的低邊際成本、高係統成本,無法獨立實現24小時靈活可調供電,需要為其配備龐大的係統調節資源(火電、儲能等)。隨著新能源占比越來越高,係統成本也將越來越龐大。據國家電網測算,新能源電量占比每提升5個百分點,將增加消納成本0.088元/千瓦時。
隨著係統成本的走高,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係統,其終端電價是有著天然上漲趨勢的。那麽,經濟下行壓力要求終端電價不能漲,最終的博弈結果,一定是
新能源做更多貢獻,上網電價繼續走低。
沒有人主觀希望出現這樣的一個趨勢,但是,整個係統空間的日益逼仄,隻會持續壓縮新能源電價的騰挪空間。
當負電價越來越普遍,新能源電站的盈利邏輯將發生巨變,單純靠“賣電”賺取收益會麵臨很大不確定性。新能源電站投資方、運營方,可考慮從以下三個方麵謀求升級轉型:
第一,增強交易能力,市場分析和預測能力,靈活應用入市交易規則,盡量在市場上賣個好價錢;
第二,在電能量價值之外,挖掘容量價值、綠色環境價值等多元化利潤點,比如參與調頻、備用容量等市場,獲取輔助服務收益。
第三,做好業務升級,重構業務鏈條,比如配置儲能設施,拓展冷熱電聯供、充電樁等服務,提高資產利用率;上綠氫設備,在負電價時段電解水製氫,銷售氫氣獲取更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