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盤古智庫主辦的“DeepSeek之爆對中國創新路徑的啟發研討會”於2月12日在北京舉行。盤古智庫學術委員,DCCI-未來智庫與FutureLabs-未來實驗室首席專家胡延平出席並演講。
胡延平指出,DeepSeek在出現不到兩個月的時間,產生了很明顯的對業態帶動的作用。一個是很多個人開始部署自己的端側模型。二是企業開始自己在場景裏試著用,這是相當普遍的。三是整體行業的現象,比如車企紛紛宣布接入DeepSeek,包括雲服務的企業,還有一些AIGC也都推出基於L—ONE。此外,DeepSeek出現使得業內對開源的認識有了變化,“包括百度都說閉源和開源各有特點,可能是兩個相對來講互補的業態等等,但在去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我有一個觀點,開源和閉源本質上是兩種不同的場景,終端的部署形態,不光是技術路線的差異。”
他預判,可能在接下來的一兩年內,一些頭部的閉源大模型平台也會從不同角度來推出開源模型或者跟開源模型有關的成果。
他還談到了對用戶市場的帶動,尤其是移動端,“過去你看豆包那麽長時間的流量換用戶,那麽大的密度形成了日活,被DeepSeek在很短時間內就覆蓋掉了,是豆包的日活兩倍很多,也就是說在這個角度不僅是複現O1,而且從市場成長來講快速超過了豆包,也複現了ChatGPT的時刻,所以大家稱之為DeepSeek時刻。”
胡延平認為,接下來很自然產生一個問題,從生態湧現角度來講,AI大模型會出現一個體量龐大的後市場,一個腰部和長尾,它會用開源模型包括基於閉源模型的API做許許多多的事情,形成無數個成千上萬的DeepSeek給O1的分身。
隨之而來的就是數據監管,內容監管問題,胡延平稱,因為微調後重新後訓練以後的模型可以理解為是另一個模型,它的整個數據和內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監管體係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如果我們延伸監管,一定這個市場是一個前置,所以針對開源的市場監管,數據治理顯然和閉源是有很大的差異和不同,這是一個問題,我們如何從生態角度來看。”
他指出,第二個問題就是跨境出海,尤其數據的跨境和資本的出海。第三個問題是資本綠通,無論對頭部大模型還是腰部的模型,在投融資環境上有沒有改善。第四個是算力共享,怎麽樣實實在在共享,算力券怎麽發到開發者手上,這些問題值得關注。
胡延平總結稱,現在總體是一個生態湧現時刻,是中國AI2.0產業市場開始起飛的狀態,但是到底能不能飛起來,取決於我們在創新的角度,生態的角度能做什麽樣的事情,以及DeepSeek本身能不能接得住,以及行業接下來是內卷式的互相搞,還是一起去相輔相成做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