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會“地產”定調有哪些增量?⠀
對比此前對行業信心產生較大積極影響的“926”政治局會議,我們認為,兩會地產政策表述延續了“穩樓市”的核心基調,主要增量點在於給予“存量收購”方麵更為寬鬆的政策空間。尤其在價格角度,如此前收購存量房用於配售型保障房,按照“土地成本、建安成本不超過5%的利潤”確定配售價格,市場化原則下,存在政府資金平衡與房企折價意願衝突等堵點問題,而會議對於價格、範圍等條件的放鬆,實際為讓渡“資金”至收購主體,在專項債、保障性再貸款等工具的支持下,有望加速去庫存進程。
後續地產“走勢”怎麽看?⠀
我們認為,當前對行業走勢最為重要的影響因子仍是房價。24Q4以來,二手價格逐步趨穩、新房價格環比走強,量價構成階段性正向循環(“價穩”釋放觀望需求,“量增”縮窄折價空間)。“量增價穩”源自於宏觀經濟環境改善及地產針對性供需政策,其核心為政策“穩住樓市”的目標。在此基調下,購房群體較過去兩年的預期一致性更強、更良好,可以總結為“政策托底下風險偏好的提升”。同時,房價下行、降息使得一些具備投資屬性區域的回報率指標(如租售比)較可比指標的利差收窄,也在強化風偏。近期二手高頻價格再次呈現一定小幅下行壓力,但確定性更強的政策環境和風險偏好不斷提升使我們對25年基本麵的邊際表現更趨樂觀。
如何看地產板塊的估值修複空間?
我們認為,對地產股中長期的定價仍是基於企業資產負債表展開的,資產質量和房價走勢是最為關鍵的影響因素。其中,資產質量(能多大程度兌現至ROE)決定估值中樞,房價走勢決定盈利邊際。現階段,多數城市的價格企穩對於盈利邊際改善的影響是行業性的,但城市間供需關係分化影響價格彈性。頭部國央企布局能級集中度提升、核心區項目占比提升,對應相對更小的價格壓力和更快的流速,資產質量和盈利邊際改善幅度更大,理論上對應更高的估值上限。從施策角度看,“限製性政策放鬆”、“城中村改造”、“控製供地”均指向“調節供需、穩定房價”,對應“盈利邊際改善”邏輯。而“收儲”是另一種直接改善資產質量的方式,對估值中樞的影響性也更為直接。故我們更看好高價格彈性資產布局、及具備收儲受益空間企業的估值彈性。
3月新房、二手房同比增幅收窄⠀
新房市場本周成交235萬平,月度同比+5.82%,相較上月下降 6.50pct;累計庫存10512萬平,二線去化加速,一線三線及以下去化放緩。二手房市場本周成交 219萬平,月度同比+49.12%,相較上月下降33.25pct。2月24日-3月2日,土地市場成交建麵2363萬平,滾動12周同比-11.12%;成交總額447億元,滾動12 周同比-17.91%;全國平均溢價率10.26%,滾動12周同比+4.37pct。⠀
本周申萬房地產指數-0.91%,較上周下跌3.13pct,漲幅排名29/31,跑輸滬深 300指數2.29pct。H股方麵,本周Wind香港房地產指數+3.76%,較上周下降 0.99pct,漲幅排序6/11,跑輸恒生指數1.86pct;克而瑞內房股領先指數為2.95%,較上周下跌4.81pct。
投資建議:政治局會議表態“促進房地產行業止跌企穩”,基本麵拐點或將近,增量政策預期持續。交易端,市場“底部共識”增強,“短線政策博弈+中長期估值修複”邏輯更加順暢。配置方向上,我們建議優先考慮①非國央企受益於化債、政策紓困、需求改善等多重邏輯下的困境反轉;②具備投資及改善產品優勢的龍頭房企獨有的周期韌性;③區域型企業其城市基本麵分化及市占率提升邏輯;④二手中介受益於存量交易景氣度提升。其中,低估值優質非國企及地方型企業受益於融資、收儲等政策的彈性空間或更大。⠀
標的方麵,建議關注1)未出險優質非國央企:龍湖集團、、、綠城中國、等。2)地方國企:越秀地產、、建發國際集團等。3)龍頭央企:中國海外發展、、、華潤置地等;4)優質物管:中海物業、保利物業、華潤萬象生活、萬物雲、;5)租賃企業:貝殼(和海外組聯合覆蓋)。
風險提示:行業信用風險蔓延;行業銷售下行超預期;因城施策力度不及預期。
